万吨桥体如时针般缓缓转动,脚下是繁忙的铁路线,这场在铁路“咽喉”地带的“精密手术”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,成功实现毫米级的精准跨越。9月18日,由中铁六局承建的国内首例管道负载转体桥——石热入济配套管网与京沪铁路立交T构梁,经过70分钟精准操作,成功转体90度并跨越京沪铁路,标志着该工程攻克了最核心的控制性节点,为项目全线贯通、今冬如期向泉城济南西部城区引入稳定清洁热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京沪铁路是国家铁路网的南北大动脉,被誉为“中国最繁忙铁路干线”,平均每几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呼啸而过,行车密度极大。在此类“咽喉”地段进行桥梁施工,安全风险极高,技术要求极为苛刻。为解决这一施工难题,中铁六局项目团队采用了先进的“管道负载平衡转体”施工技术,打破传统工序,在铁路东侧平行预制桥体时,同步完成供热管道安装、焊接和保温,使整个桥体成为一个“携带着5根管道”的巨大重物,该工艺在国内长输供热领域属首例,同时也是首例载重不平衡转体,成功攻克了高密度行车线下大跨径转体施工的技术难题。
“其难度就好比不仅要推着托盘转身,更要确保托盘上极易滚落的管道同步精准旋转,整个过程对平衡控制、重心把控和牵引力的要求,都呈指数级增长。”项目负责人李海波介绍道。为确保万无一失,项目团队量身定制专项施工方案,运用BIM技术进行了上百次模拟推演,实时监测应力、变形和位移,项目团队以毫米级精度操控桥体平衡,确保转体全程处于可控状态。
9月18日中午12时许,当铁路调度下达施工命令后,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,两台连续千斤顶同步牵引着缠绕在转盘上的钢绞线,驱动这个万吨级的“巨无霸”以每分钟约1.2度的速度缓缓转动。现场技术人员紧盯屏幕数据,不断微调,确保桥体以毫米级的精度平稳转身。最终,这座梁长150米,桥面全宽17米,总重量高达14000吨的桥体精准到达预定位置,实现了与铁路西侧桥墩“严丝合缝”的空中对接,成功“跨越”京沪铁路。
“两百多个昼夜,我们与钢筋水泥为伴,与星月晨昏为伍。”现场负责人贾晓阳望着成功转体的桥身感慨道,“这座桥转过去的不只是钢铁和管道,更关系到济南百姓冬日里的温暖与蓝天。”石热入济工程是山东省、济南市重点规划的民生工程和环保工程,项目全线贯通后,每年可将数千万平方米的稳定清洁热源从泰安石横热电厂引入济南,有效替代城区多处分散燃煤锅炉,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、保障民生供暖、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。
(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